Tuesday, November 29, 2011

相处之道

一直以来,都患有“反社交综合症”,用英文说就是“antisocial”。

但凡所有应酬啦,聚会啦,只要是跟不熟络的人坐在一起,总觉得浑身不对劲。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只是生活还是少不了这类难以避免的社交活动。

面对不熟络的人比面对陌生人更不自在,除了要没话找话说,言行举止还得小心翼翼。

相识之后只能成为泛泛之交,就是因为彼此的思维频率相差甚远,缺乏共同的话题,于是交情只好维持在表面层次。

然而,有人总是很热衷于参加这类活动,美其名为联络感情,其实过程并不令人乐在其中。

根据过去的经验,在聚餐应酬时是食不知味的,原因在于脑筋和嘴巴都要动得快,才能避免出现冷场。

于是,吃一口,提出问题,喝一口,回答问题,聆听时脑袋就拼命搜罗接下来可谈的话题,否则一旦静默,相对无言实在尴尬。

大家净在谈论一些不着边际的安全话题,还要装作兴致勃勃,实在累人。

结果就是,整顿饭吃下来淡然无味,一点也不享受。

等到完事之后,才终于松一口气。

这样的活动,光是想到就头痛。

有时候,遇到一些思想截然不同,还想帮你洗脑的人,最是可怕。

他们会高谈阔论,他们会口沫横飞,更加会指责你的想法,还想将你“导入正途”。

他们有很多伟论,不仅坚持自己是对的,还想影响其他人。

与这种人谈话,不只是折磨这么简单。

你必须要有超高的忍耐力,你必须要有 Joker 一样的面具,你必须将“虚伪”进行到底。

对着这些人,解释没有用,他们要的只是你对其伟大理论的赞同,他们要看到你因为没有遵循他们的做法而觉得遗憾。

你说得再详细再清楚再坚定,他们一样听不进去。

他们的世界,只能够容纳自己的狭窄思想。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和不同的想法,交流的时候很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与这种“唯我独尊”的人相处,一股怨气无处可发,有损身心健康。

所以,有时候真想逃开这一切。

即使这是人生必须学习的一课。

即使这是社会生存的必要技能。

世上有各式各样的人,与频率不同的人一起相处,必须有很多的忍让、很大的肚量,以及很高的修养。

这门学问太艰深亦太难学,偏偏良好的人脉关系很多时候就是成功的关键。

做一个圆滑世故的人,大概要放下一些傲气和坚持。

聊天相聚不是应该轻轻松松毫无负担畅所欲言的吗?

如果可以选择,真想拒绝一切无聊的应酬。

只可惜,人生并非每件事都可以选择。

Sunday, November 13, 2011

好人难做

成年人的忧郁,很多时候都是来自对某种事实的认知。

当了解到一些令人不满的现象竟是一种常态,根本无法改变,难免觉得沮丧。

在小孩的世界,永远都是黑白分明,忠奸正邪一清二楚,好人一定有好报。

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童话只是童话,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美丽幻想。

譬如,本着“好心有好报”的信念,许多人都抱着“能帮就帮”的心理,对别人的要求鲜少拒绝。

然后,久而久之,有人将别人待他的好当成理所当然。

要求越来越多,算了,反正就好人做到底。

不懂得感激,算了,反正帮人的也不计较这些。

可是,对别人义务为你做的事还敢嫌东嫌西,就不能这么算了。

帮忙,是因为看在彼此的交情份上,就算牺牲一些时间和精力,仍然义不容辞。

不要忘记,别人拔刀相助纯属义气相挺,就算为自己带来不便,依然尽力而为。

偏偏许多人不明白,人家帮你是人情,不帮也是道理。

有人愿意为你提供帮助已是难得,怎可再诸多挑剔?

怎能将别人的热心慷慨当作天经地义?

抚心自问,当别人对你提出同样的请求,你会否如此义无反顾?

有人之所以自私讨人厌,是因为不懂得将心比心。

自己用真诚待人,别人未必以同等相报,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于是,在坚持做好心的时候,往往有着一点挣扎和犹豫。

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会感激,还要得寸进尺。

好人不是圣人,就算是圣人也不会任你予取予求而心无芥蒂。

每个人都有底线,好人不表示就要被人欺到头上还可无动于衷。

自我中心的人或许太习惯拥有别人的善待,因而忘记了感恩,还要抱怨。

又或许,这些人深切了解到做好人太难,做“坏人”轻松得多。

好人总是心软地想顾全他人的感受,想做到面面俱到,心安理得。

好人因为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观感评价,所以谨言慎行,以诚待人。

求得心安,纵使有时太累,还未必得到好的回报。

明知“善有善报”不是必然,但为了一点善心,仍然选择释出善意。

这样的情操是高尚可敬的,只是有些人不懂得心存感激。

所以,做好人其实有点辛苦又吃亏。

要做一个快乐的好人,只能逼自己样样事都不计较和无所谓。

还有,心胸要广阔得像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种程度的宽宏大量,已属于佛的境界。

芸芸众生如你我,如何面对不公还能一笑置之?

或许,真的要到立地成佛的那一天才能明白。

Monday, November 7, 2011

庸人自扰

未来是不可预期且充满变数的,既然无法预知,多想无益。

做人是应该居安思危,但过分担忧以至杞人忧天就有点太过。

当你还是身体健康、有一份工作、三餐温饱、有爱你的亲友,闲暇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已是无比幸福。

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生活在充满疾病、痛苦、灾难、无奈之中?

如果你的烦恼只是担心嫁不出去、小孩考不上名校、加薪幅度比人少,那叫庸人自扰。

当你还嫌生活不顺,想想最近饱受洪水肆虐的泰国人民。

当你还有多余钱可以去旅行可以买房子,就应该好好感恩。

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既不能预料,又无法控制。

做好准备之后,其他的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一味担心害怕于事无补,还只是徒增烦恼,影响平日的自在逍遥。

不如少想一点,让心情开朗一点,天大的事总有解决的办法。

就算明天是世界末日,皱着眉头又能改变什么呢?

归根究底,就是人类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一刻可以快乐,为何要选择忧心?

为将来打算是必要,但无需自寻烦恼。

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了,就好。

其他的,何不随遇而安?

人要努力地生活,更要努力地快乐。

如果生活的难题总是离不开那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又有什么需要唉声叹气呢?

少一点叹气,多一点笑声,皱纹满面总好过郁郁寡欢。

活在当下,乐观而豁达,就是尽情享受短短几十年人生的真谛。

佛家有云: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烦恼之源,就是过分执著,致使庸人自扰。

Sunday, November 6, 2011

单身不单身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也是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更是一个讲得多也口臭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有关婚姻这种“人生大事”,如果没有在 30 岁之前完成,似乎是一种“离经叛道”。

即使是在资讯爆炸的高科技时代,即使是在观念开放思想进步的年代,婚姻,仍被大部分人视之为“非有不可”的幸福。

然而,幸福的定义是否就这样狭窄呢?

如果两个人的结合是为了寂寞,是为了跟风,是为了怕输,未免太过肤浅。

夫妻离异,破碎家庭,偏激小孩,这种源于盲从的婚嫁风气而导致的社会问题,难道不应该正视?

深怕年轻人口不足的各国政府在鼓励人们多加生育的同时,有否考虑过家教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拥有完整美满的家庭几乎是每个人的想望,基本上就如同想要富甲天下一样,可以追求,但不能强求。

找个伴侣,步入教堂,生儿育女,人生才算“圆满”?或许是的。

只是,不圆满就不算是“人生”了吗?人生不完美就不能快乐吗?

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每样东西都拥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实的。

不要过分执著于一定要得到某些东西,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再不甘也是枉然。

一些夫妇坚持不生小孩,其实不失为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生了小孩而放任不管,等同为社会制造祸害,这样的现象应该鼓励吗?

同样地,一些人至今仍然单身,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对别人负责呢?

单身,是因为有一些不容妥协的坚持,以及承担寂寞的勇气。

事实上,单身的一群还不时为已婚的亲友同事提供支援和协助。

洁身自爱,努力生活,保持乐观,难道不值得嘉许?

做人的无奈,是你这样想,身边的人不以为然,还不断以行为思想来“纠正”你。

明明就没有作奸犯科,偏偏总要面对全民公审。

解释得越多,越觉得很累又无谓。

为何自己的人生要让人干预,向人交代?

许多人总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

单身不单身,是各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

质疑别人的决定,是没有礼貌的行为。

关注别人所缺或不足之处,绝对是神憎鬼厌的举动。

就像养育三个女儿已经筋疲力尽的夫妇听到“几时搏一个儿子啊?”就会涌上想把人打飞的冲动。

就像敬业乐业地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听到“赚得不多又没啥前途,不如转行”就想骂三字经。

问一下关心一下不是不可以,但要用对方法和说法,切忌八卦又多事。

只要对得起天地良心,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受到尊重。

下意识避开那些只会关心这类话题的人时,又被人指责自我封闭不合群。

为生活拼搏劳碌已经够辛苦了,还要礼貌地堆起假笑应酬这类无聊的问题,实在身心俱疲。

三姑六婆也不想想,你们的大嘴巴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就算有人真的自我封闭,也是拜你们的口水所赐。

没有另一半,没有下一代,没有家财万贯的人生,或许真的有所遗憾。

然而,就算是遗憾又如何?没有这些,人就活不下去吗?

除了这些,生活就没有其他值得关心的事吗?

30 岁过后加速老化已经够凄凉了,还要不断面对这种疲劳轰炸,不禁自问“做错什么了”?

苍茫天地间,知我者其谁?